近年來,國內藥企BD交易不斷,特別是以license-out為主要形式的跨國合作交易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目前,通過與國際制藥巨頭的深入合作,越來越多企業已成功地將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物和技術平臺推向國際市場,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風險分散的同時,還獲得了充足的創新發展資金。
如3月26日,拜耳和蘇州普禾生物醫藥公司宣布達成合作,雙方已就普禾生物醫藥的一款口服小分子PRMT5抑制劑達成全球許可協議,該抑制劑可選擇性靶向MTAP缺失的腫瘤。
根據協議,拜耳將獲得開發、生產和商業化這種MTA協同PRMT5抑制劑的全球獨家許可。現拜耳已招募首例患者參與I期人體首次劑量爬坡臨床試驗,該試驗以BAY 3713372為代號,研究MTA協同PRMT5抑制劑用于治療MTAP缺失型實體瘤。
3月21日,阿斯利康與和鉑醫藥達成戰略合作,同時完成股份認購協議的簽署。根據公告,此次戰略合作內容涵蓋基于和鉑醫藥專有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體技術平臺在多治療領域的多項目授權許可協議。阿斯利康將獲得兩項臨床前免疫學項目的授權許可選擇權,并將提名更多靶點由和鉑醫藥開發新一代多特異性抗體療法。阿斯利康可行使選擇權以推進這些項目進入臨床開發階段。
作為項目授權方,和鉑醫藥將獲得總計1.75億美元的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額外新增項目的選擇權行使費,以及高達44億美元的研發及商業里程碑付款,外加基于未來產品凈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合作前,雙方就已于2022年、2024年分別就單項資產達成過戰略合作,所涉項目分別為HBM7022(CLDN18.2 x CD3)和臨床前單克隆抗體。具體來看,在2022年4月,和鉑醫藥將靶向CLDN18.2/CD3的TCE雙抗HBM7022(AZD5863)以3.5億美元授權給阿斯利康;2024年5月,和鉑醫藥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將臨床前單抗項目以超6億美元授權給了阿斯利康。
除了上述企業,今年還有多家中外藥企達成了BD交易,如信達生物與羅氏、樂普生物與ArriVent BioPharma, Inc.等。分析指出,這其實也是國內醫藥企業出海的增長勢頭強勁和多樣化的體現。
未來,隨著全球醫藥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新藥研發成本的不斷攀升,中國企業的研發實力將越來越受到全球關注。從傳統藥企到新興的生物科技公司,都將紛紛把自己的產品“送出”海外市場;與此同時,中國醫藥產業的國際化進程也將被加速推動。
信息來源:制藥網